今天吃饭闲聊,父亲说我堂姐出嫁,要我去做“提桶盆”。“提桶盆”,我妈说是送亲的时候提“马桶”和“脸盆”的。
我内心立刻十分抗拒,后来我爸说我这是送嫁里地位最高的身份。
母亲说她同事也是如此,小舅子收了好多礼金,赚得钵满盆满,听得我眼里金光闪闪。不过,过重的礼金也算是一种陋习了,我们还是讲求移风易俗;虽然北方也没有特别多的礼金。
礼法中舅舅的地位
而在婚丧嫁娶中,舅舅(或舅公)地位同样很高。比如福州传统丧葬中,母亲去世,外甥则要远迎舅舅,并与甥媳妇跪地以示尊敬,直到舅舅允许方可起身。
若外甥对母亲不孝,舅舅则可以一直罚跪,以示惩戒。即便是在平日里,若是姐妹在婆家受辱,舅舅则可以挺身而出,带领亲族到男方家替姐妹出气做主,称为“做外氏”或“做娘家头”。
奇怪,怎么“舅”的地位是最高的呢?这种权力在宗族观念较强和女性地位较高的地区和聚落更为常见,如客家、畲族、藏区。但是总体来看,各地都有类似的风俗。
我的初步猜测
我想到了一个勉强能说得通的解释。
从充分性来说,母亲与舅舅共同成长,关系亲密,因此舅舅关心姐妹生活,爱护和教养外甥(女)出于纯粹亲情;同时,相较于叔侄关系,舅甥之间没有出于利益竞争的利害关系,更多的是照顾与关心。
而从必要性的角度,之所以是舅舅而非娘家父母为代表,也是基于现实中,娘舅辈分相同,不会落人依仗备份欺压人之嫌;同时年纪相仿,才有足够的出头能力,父母过世后,也自然要依靠兄弟。
所以,我最开始的理解是,这是传统社会关系中男权主导的体现,即在两个家族中,出现冲突时,女性需要依靠更为亲密的男性,来维护自身权利,调和矛盾。
也就是说,看起来,是让女性在婆家地位提升的手段,实质上则是两套男性权力结构的碰撞。提升舅舅地位,始于社会中维护关系稳定的自发调节,最终演变形成了民俗。
舅权的概念
不过,后来吃完饭,顺手查了一下,发现还真的有“舅权(avunculate)”这个概念,用以描述某个社会结构之中,一个人同他的姐妹子女之间的关系。
但是这个概念来源于母系氏族社会,是母权向父权过渡产生的一种形式。
即在母权社会,舅舅肩负照顾甥儿女的责任,财产也由甥儿女继承;同时享受甥儿女的赡养。在有了经济基础后,男性权力逐渐增加,也就渐渐演变为舅权。
舅权的两面性
舅权,是母权的衍生,在后来的父权社会能够保留,可以见得是父权社会向母权的一种妥协。也就是说,我一开始“男权主导体现”的看法并不准确,因为确实存在舅舅对母亲的维护,这是对女性为妻为母的一种保障。
但同时,舅权的实现依旧需要依靠男性,可以说是对女性权利(尤其是母权)的替代,甚至是损害。
这种两面性,使得舅权的存留条件变得很独特。过于强盛的女性权利地区,舅权就无需过分伸张,如畲族对女性天然的偏爱;而在典型的父权社会,以最常用的“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”来看,舅权会被压制甚至剥夺。
但在宗族观念深厚的地区,舅权被格外推崇。这些地区或聚落的权力观念绝不弱,也大都以男性主导,尤其是双方家族都是大族的情况下,舅舅即成为女方家族利益的代言人。
舅权,在长期的演变中渐渐约定俗成,再赋予其孝顺之意义,常见于礼仪中。
在客家有“天上雷公,地下舅公”的俚语,以说明若子女不孝,天道有雷劈为报应,人间有舅舅来惩罚。
小结
在传统权力关系逐渐瓦解的社会,仪式化的舅权正在逐渐消失。
舅权的强与弱,取决于娘舅之间、舅甥之间的亲密程度,这就回归了人类真情实感来源的议题了。